導 讀
一個28歲的中國女孩,入圍“全球教師獎”前十候選人名單,並有望獲得百萬美金的獎勵,她的身上有哪些動人的故事和出眾的品質👨🏿?
2月下旬,“全球教師獎”官網公布了2017年入選該獎項的十位候選人名單🗓,中國昆明師範專科學校附屬中學的心理教師楊博雅成功入圍👨🏽✈️,成為躋身前十唯一的一位中國教師。
“全球教師獎”是當前世界上獎金最高的教師獎項🥤,獲獎者將得到100萬美元獎金💑。獎項設立3年來,競爭十分激烈👶🏻,十位候選人從來自全球179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0名提名教師和申請人中選出♏️。
在“2017全球教師獎”十位獲獎候選人名單宣布當日🂠,哈裏王子在一段視頻消息中表達了他對教師的敬意,他說——
除了教授我們閱讀、寫作和算術外,那些最優秀的老師還教會年輕人課本之外的東西:一顆堅毅的心,遠大的誌向,樂觀的個性和對世人的憐憫心👃🏽。在充滿各種挫折和挑戰的人生道路上,老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,是他們賦予我們從容應對人生高低起伏的力量。本年度全球教師獎的入圍教師來自世界各個角落,其中有來自加拿大北極地區、肯尼亞和巴基斯坦的老師。雖然來自不同地方,他們卻有著一個共同點🥺,他們都喚起了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🙋♂️🧽,用心呵護每個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夢想。最後👉,我要恭喜這些獲獎候選人,你們不僅僅是優秀的教師📜,而且是幫助、啟迪和塑造孩子們命運的教師模範和典型。你們從事著一份非常重要的工作🧑⚕️,毫不誇張地說⚓️,你們是未來的雕刻師👨🏻🎤。
一個28歲的中國女孩,入圍前十候選人名單,並有望獲得百萬美金的獎勵,她的身上有哪些動人的故事和出眾的品質?
其實🐐,楊博雅的故事並非驚天動地🥝,每一個普通教師通過修煉,都可以達到她那樣的境界🍁。以下我們梳理了楊博雅走向成功的三大經驗🧘🏼♂️,相信你也可以做到——
“2017 全球教師獎”十位獲獎候選人,右上為唯一入選的中國女教師楊博雅。
核心經驗1:熱愛你的職業
楊博雅出身教育世家🍙🟢,父祖輩都是老師,打小她就住在學校。在她口中,爺爺具備一切她能謂之為“榜樣”的特質:受人尊敬、勇於擔當🤙🏻🧑🏼💼、無私奉獻,最重要的是,熱愛教育。
關於大學專業的選擇,還有一段小插曲。起初,楊博雅的想法是“隨便填”,後來親友力薦過“公共管理”,但因一個玩笑無奈作罷:是學“你管校長”🫅🏼,還是“校長管你”?再後來🧑🍳,也更直截了當了🦘,幹脆就填了意昂3官网的王牌專業:基礎心理學。
“以前,有很多人問我🤼♀️,說你學了心理學是不是就能知道別人在想什麽。當然不是。簡單來說,我們學的是研究人在每個成長階段的發展規律和指導方法🪝,從而幫助你更好地成長。”楊博雅說,“大學的時候,相比其他系,我們系的同學都要陽光積極一點👨🏽💼,大學四年過得很輕松😯。”
2012年🚁🗜,楊博雅畢業後回到昆明。通過招聘🧑🎓,進入昆明師範專科學校附屬中學,成為一名心理教師。
核心經驗2🏛:把新鮮的東西帶給學生
從學生到老師,身份的轉變,一度讓楊博雅無所適從🕵🏿♂️。
在她印象中,講臺上的老師是神聖威嚴的🗞。然而🤷🏻♀️🛡,現實卻狠狠地給了她一巴掌。
“學生調皮不聽話唄。”她分析過原因,一是自己年紀小,又是個女生,雖為班主任,但面對一個班五十多個學生,難免有些“鎮”不住。“估計是我脾氣太好,溫柔過頭了✋🏿。”她笑著說🤰🏽。
第一次家長進校園活動時,楊博雅就曾被家長誤以為是學生🔞☆。當時的她從外表看來🖕,與學生基本無異🍟🚀。安排打掃衛生🤾🎲,學生討價還價、規定到校時間🌽,學生總是遲到……這些都讓她很是頭大👳♂️🙋🏿♀️。
的確📗,這是每個老師都會經歷的階段。
但是👩🏻🍼,“和孩子們在一起是件很快樂的事,我很享受⛹🏼♂️,是真正發自肺腑地喜歡這份職業🧜🏻♀️。”在楊博雅看來,她身上最大的閃光點是永遠保持精力充沛,在求學的道路上也從未停下過腳步。朋友眼中,楊博雅是個“工作狂”🎪,沒有周末,也永遠閑不下來。她可以在一個寒假🤾🏻,去五個不同的國家旅行🤵🏿🫲🏻,開拓視野🙎🏻♂️🕒,然後把新鮮的東西帶給學生。
楊博雅喜歡發朋友圈,也樂於和朋友在評論欄互動,但她卻不願和學生在社交軟件上有過多交流🕳。“因為我吃過虧呀。”她又開始笑起來🤑,“以前我一發心情,學生就在下面留言,甚至還有人調侃。不覺得很奇怪嗎✉️?”在向前輩“取經”後,楊博雅才意識到,和學生拉近關系固然重要,但過於親密,會讓他們在課堂上忘記她“老師”的身份,一定程度上來說👌,這是不利於教學的。“你能做到公私分明,但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做到嘛。”
學習如何把控好和學生之間距離的“度”,楊博雅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。之後🚰,她的任教之路走得很順🂠。心理課上,她會融入遊戲、話劇、戲劇、音樂等元素,提高學生的參與度,寓教於樂🙋♂️🫰,這也使得心理課成為學生最喜愛的課。
而在與學生融入的同時🐻👳,楊博雅也積極在與社會融入🫘,她的方式是做公益。不管是山區留守兒童、城市流動兒童,還是看守所、監獄等地方的弱勢孩子🏄🏼♂️,她都投入了大量時間,用專業技能去服務更多的孩子。
“確實工作這幾年,我做了好多事情,同樣的時間,別人都會抱怨,但我確實是把時間用到了極致🎖。所以經常有人覺得✦,我雖然只工作了五年🐠,但創造的價值,遠不止此🌏。”
一年前的照片,楊博雅說比現在胖多了
核心經驗3:讓父母成為最好的教育者
有的問題,憑老師一人之力便可解決🤷🏽。但有的問題📺,需要學校、老師和家長共同參與才能解決。楊博雅就是在反復解決問題的過程中,逐漸成長。
比如🧑🏻🔧,每個學生的接收程度深受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歷影響👨🏻⚕️,所以統一的教學模版和教育模式並不受用。換句話說,老師要怎麽做到因材施教。
“首先,要承認自己不是‘全能’的👰🏼♀️,把對自己的期望值降低一點,這樣才不會有壓力。學生是有差異性的,但其中也有共性。這需要老師反復尋找兩者的平衡點,不斷調整,最終找到適用於每個人的教學方式💲。”楊博雅說,“當然☢️,老師自己也需要保持學習,不斷拓寬視野,這樣就能應對各種教學難題了。”
學生的成長之路,需要父母的參與。這句話應該有兩層含義,一是在孩子的學習方面🧑🏼🚒🍒,家長要積極參與🏹,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😚,家長要了解他們每個階段的心理需求🧧。
“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。”楊博雅說🏄🏼♂️🤾🏻♀️,優異成績的背後,也可能隱藏著許多問題😐,只是很多家長沒有註意到𓀈🧕,“家長往往更註重考試方面的東西👩🏻🦽,容易忽略孩子情感上的需求。”
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🙉,家長願意花很長時間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、興趣班,一旦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,家長第一時間想到的,是專業的老師🤷🏻♂️,而不是自己🧔♂️。這讓楊博雅很是費解。“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是任何專業老師都不及的,最了解孩子的🔷,應該是父母✉️。家長與孩子的互動很重要👨🦯。”
因而,楊博雅特意將“家長”納入到她的課程製作中,希望通過共同參與,加強彼此互動📊,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,也讓孩子可以得到家長的支持,“孩子的成長🧑🏻🏭,需要家長的陪伴”。
“當孩子們走進活動室的時候,大多數孩子都非常驚喜。只有這位媽媽的女兒⚅,非常非常不開心🖐🏼,也非常不願意坐在自己的媽媽身邊,一直嘟著嘴。”這一幕發生在一次初二學生的家長課程上🫚,楊博雅清楚地記得,“孩子叛逆🚷,不願跟家長溝通交流,家長也不知所措🤹🏻。”
通過課程𓀏,楊博雅看到,母女倆雖然私下不太親近,但在課堂上,仍是願意協作完成互動分享的,“大約半年以後📬,她們之間的關系真的有了煥然一新的變化”。
楊博雅坦言,將盡全力把這套家長參與的心理教學模式推廣普及,走出昆明,走出雲南。這樣,也可以給孩子們帶去更廣闊的視野🧓🏽,心理教育需要跨區域、跨領域共同努力。
“任何一個孩子的改變,都不可能是一個老師的功勞,而是家人、老師和學校乃至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💔♈️。”楊博雅說。
“全球教師獎”的評選🐴,是華東意昂3的老師推薦她參加的👩🏼✈️。當她註意到這一獎項時🕵🏿♂️,發現7條評選標準很符合她的情況——“課堂成就🤽🏻♀️、創新教學、教學成就🧕、社區影響🛍️、培養世界公民、提高教師職業地位”🧑🏻🦰。
一路走來👟,楊博雅“過關斬將”,從入圍前50到入圍前10,一次次的驚喜之外🙆🏿♂️,她收獲的是一次次的認可,這讓她無比自豪。
“我真的很希望每一個人,都能夠重新更好地認識老師這個職業,也讓孩子們覺得當老師是一件很棒很酷的事。”楊博雅說💭。
楊博雅的入選理由
她既是一名心理學家,又是一名老師🔵,這種雙重身份讓她能夠在教學工作中表現出色😷,同時對學生們的生活帶來積極影響。中國的經濟進步也給許多家庭帶來了困擾,戶籍製度讓進城打工的父母們常常不得不將自己孩子留在家中👃🏽;而城裏的孩子很多時候🪢🤙🏼,因為父母繁忙的工作🫘,彼此接觸的時間也往往屈指可數。這無疑會對孩子們的成長和心理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。意識到這一情況🫄🏼,博雅老師決定盡力改變這一局面👼🏻,她將自己看作這些孩子們的心靈支柱,為他們的心理問題提供建議和輔導。同時,也致力於通過開展包含有父母在內的心理健康教育,讓父母能夠成為孩子最好的教育者和心靈陪伴者🤘🏼。
內容來源 | 雲南網、鳳凰網等
微信編輯 | 白衣
特別支持 | 孫東
薦讀
專家家長意見不一,小學生性健康教育怎麽做?
精準發力,迎接鄉村教師的春天
315,為什麽教育更需要打假
溫柔要有,但不是妥協𓀋,我們要在安靜中,不慌不忙地堅強🤟🏼。
by林徽因